按:我是一个独立研讨者,我与我国驻印军新一军肯定没血缘联系,自2006年清明节责任安排新一军老兵上坟以来,我一直在责任为原地维护广州新一军公墓奔波、呼吁、呼吁。除了得到参与过两次缅战的抗战英豪汪海涛、杨一立及其后人的协助,得到孙立人将军的学生陶琼藻等诸位真老兵的关怀和协助外,没有正真取得其他“老兵”及其“后人”的任何协助。除个别有良知良知的原税警总团、新38师老班底的后人外,其他我国驻印军新一后人由于我的《仁安羌突围战考》触碰到他们的既得利益而把我视为仇人,各种狠毒的咒骂不绝于耳;我宣布的一切呼吁原地维护广州新一军公墓的文章,他们都视若无睹,历来不点赞,根本不转发。其胸怀之狭窄,才智之限制,与其新一军后人的身份不配;广州新一军公墓沦落到这步田地,与这些后人的不担任、不作为有直接的联系。
昨日接到一个求救信息,求救者不加称谓地劈头盖脑地提要求。事实上,许多读者、研讨生、留学生都是这样毫无称谓地劈头盖脑给我发私信求助的。这是一种高高在上、无教养的体现。如同我是阿Q,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我国有关我国驻印军印缅抗战史的研讨,是全国际最落后的,各种谎话横行,还不许驳斥。凡诚笃研讨者,必遭萧瑟、排挤。今日,我花费了大半天的时刻,替求救者整理了印缅抗战英豪项殿元团长肄业、参战直至自杀的参军阅历。项殿元从印缅抗战英豪到阶下囚的遭受,便是我国驻印军新一军绝大多数官兵实在遭受的缩影。整理好此文后,心境久久不能平静,无法入眠。所以爬起来,加一个按,以自我纾解。
今日还有一个读者私信我。以为我的老一辈一定是新一军的兵,不然何故如此积极为原地维护广州新一军公墓奔波、呼吁、呼吁?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肠不一样,精力层次一不一样,其人生挑选也就不一样。仅此而已。
项殿元(1910年12月12日-1947年5月23日)原名“上卿”,号“战卿”,本籍浙江省浦江(现兰溪市梅江镇白沙乡和平户口村)。
1926年,17岁的项殿元脱离家园,考入中心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步卒科第四中队。
1937年10月,项殿元在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一营任步卒连连长,参与淞沪会战。在温藻浜周家桥的激战中,团长孙立人不幸中弹,身负重伤。项殿元率全连官兵冲上敌阵,保护机枪连连长胡让梨把孙立人背下前方年参与武汉会战后,项殿元随税警总团官兵步行行军入贵州,在都匀与独山之间驻防。
1941年10月初,回老家省亲。这是项殿元自17岁离家后第一次也是终究一次回来家园。
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孙立人任少将师长。项殿元在新38师113 团任营附,远征缅甸。
4月17-19日,项殿元参与了仁安羌突围战,荣膺美国罗斯福总统签发的银星勋章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签发的军功章。
1942年8月,史迪威以新38师、新22师为根底,组成我国驻印军,在兰姆伽练兵教战,预备返攻缅北。
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我国驻印军打开了反扑缅北的第一期作战,项殿元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晋升为113团的中校副团长。
1944年9月,我国驻印军扩编,孙立人任我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项殿元也重新38师113 团副团长,调任新30师第90团上校团长。
12月3日,项殿元带领的新30师前锋第90团与敌南坎外围山地部队产生激战。
12月5日,第90团击退敌反扑后,抢先一步占据5338高地。之后敌我两军打开拉锯战。
12月9日,第90团在进犯5338高地时,击毙日军军官伊藤中尉,虏获其佩剑。
12月14日,日军步卒以密布队形向5338高地建议自杀式接连仰攻,不舍昼夜地发动了15次冲击,发射炮弹3000多发,把新30师第90团第3营阵地悉数摧毁,营长王礼宏和重机枪连二排排长先后壮烈献身。署理机枪连二排排长杨建泉,指挥四挺重机枪,打退了敌人的八次进攻,击毙日军联队长一名、敌官佐以下军官41名。此战,敌我两边均伤亡惨重,我机枪连第一排、第二排共有8名重机枪手献身;合作我重机枪连的步卒第9连仅剩余连长和1名战士。所幸我军终究守住了阵地,日军逃回了南坎。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新30师、38师霸占南坎。霸占南坎当天,项殿元团长特意留影留念。
1945年7月,完结印缅抗战使命的我国驻印军新一军凯旋归国,返抵广西南宁。
1946年4月初,新一军、七十一军在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梁华盛的指挥下,向四平进攻。
1947年5月,项殿元率团驻扎怀德,怀德坐落长春至沈阳铁路西侧,离长春约50 公里,距四平约100公里,是长春、四平间铁路西侧的屏障,且有公路通往长春、长岭及四平、沈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年5月14日,怀德城被东北联军二纵第四和第六师围住激战到17日清晨,新一军第90团全团官兵1500余人献身,项团长身负重伤,被送往联军医院。
一个跟随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在我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赴汤蹈火的我国驻印军新一军老兵,终究居然死于内战。谁之悲?谁之耻?谁人拍掌?谁人弹冠?
[顺便介绍一位广东老乡:梁华盛(1904年—1999年),广东高州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结业,国民革命军中将,黄埔学生中第一位省主席。早年参与东征、北伐每次战争,1936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随从室顾问,抗战初期任第190师师长和第10军军长,1940年10月14日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4月10日任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成功后,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1948年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沈阳防卫司令官,1949年出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后赴台湾。]